鬧元宵
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又稱上元,元夕或燈節,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,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,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,所以民間熱烈慶祝,故有小過年之稱。元宵節的活動很多,舉其重要者如下:
1.上元祈福
民間將自然分成三界,即天界、地界和水界,並予人格化。因此成為天官、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。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。天官的主責是賜福,所以,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,祈求賜福,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。
2.元宵祭祖
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,每家做元宵,煮元宵。古時為年頭佳兆,吃湯圓以象徵家福。
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,然後闔家團聚,吃元宵,以示團圓幸福。
3.迎花燈
元宵節又稱燈節,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。民間稱花燈為「鼓仔燈」,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形似鑼鼓。元宵花燈種類很多,如寺廟的綵燈、店舖的走馬燈以及兒童的鼓仔燈等。式樣種類很多,基本上可分為兩類: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、兔燈、水果燈、虎燈、半燈等;另一是活動燈,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,現在多為電動花燈,如狀元遊街、八仙賀壽、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。
臺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,如龍山寺、祖師廟、青山宮、保安宮、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等,展出各式各樣,多彩多姿的花燈。由於政府將元宵節訂為「觀光節」,在中正紀念堂四週展示各種大型花燈,頗具觀賞價值。
4.舞龍舞獅和炸寒單
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,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,也是民族的圖騰。臺灣早期的龍燈,長約七、八丈,在竹鼓上貼紗,作為龍形的燈籠,在4.舞龍舞獅和炸寒單
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,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,也是民族的圖騰。臺灣早期的龍燈,長約七、八丈,在竹鼓上貼紗,作為龍形的燈籠,在龍頭和龍身裡面,點上幾十支蠟燭,然後綁在木棒上,由十幾個人抬著走,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,姿態優美,稱為「弄龍」。
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,稱為「弄獅」,並表現功夫,其目的在驅邪祈安,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。舞龍、舞獅時鑼鼓喧天,臺東地區舉行炸寒單更是鞭炮聲不絕,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。
資料來源: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禮俗網站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阮昌銳
平溪天燈:
鹽水蜂炮:
台灣燈會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