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爾斯·波耳
尼爾斯·波耳(英語:Niels Henrik David Bohr,1885年10月7日-1962年11月18日),丹麥物理學家。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,提出了波耳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,提出對應原理,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,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影響深遠。
早年
波耳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,父親克里斯蒂安·波耳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,母親出身於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家庭。波耳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,並愛好足球,曾經和弟弟哈那德·波耳共同參加職業足球比賽。1903年波耳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物理,1911年獲博士學位。隨後,他曾在曼徹斯特大學拉塞福的實驗室短期工作。基於拉塞福的原子核理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說,1913年波耳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波耳模型。按照這一模型電子環繞原子核作軌道運動,外層軌道比內層軌道可以容納更多的電子;較外層軌道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。如果外層軌道的電子落入內層軌道,將釋放出一個帶固定能量的光子。
青年
1916年,波耳成為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,並於1920年起開始擔任剛創建的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所長。他在此後的四十年,一直擔任這一職務。1922年,波耳由於對於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他所在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也在二三十年代成為物理學研究的中心。1930年代中期,研究發現了許多中子誘發的核反應。波耳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,很好地解釋了重核的裂變。
...
波耳
波耳
波耳的太極圖 - 雜草集
原子模型的變遷:從湯木生→拉塞福→波耳
巨人之爭——愛因斯坦與波爾在量子力學詮釋上的辯論
Niels Bohr e la fisica quantistica - 1 di 2
Niels Bohr - Atomic Theory (The Sims 2 Version)
Niels Bohr v. Albert Einstein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